秀才科

编辑时间:2010-10-17 20:33:39
汉代选举人才的科目。后为科举名称。古代指才之秀异者。始见《管子·小臣》:“农之子弟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注:“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亦称茂材。汉代以后成为选举官吏的科目。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汉书·武帝纪》)汉秀才科为特科往往由皇帝亲自点名、策问以选取才华异等的绝国人才。待遇和升迁亦较为优厚。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才。三国魏时又复称秀才。隋时最重视秀才科。唐初与进士、明经为并立科目。秀才科注重博识高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新唐书·选举志》)隋唐皆以本科为最高录取甚难。唐太宗贞观年间曾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的规定地方官多怕贡举秀才。《日知录》:“唐时秀才则为优异之科不常举。”后渐废止仅作为读书人的泛称。宋代凡应举考均称秀才。明太祖曾采取荐举之法举秀才数十人任以知府等官。后即专用以称府、州、县的生员。明清两代凡取得秀才资格的人即可以正式科举。秀才是功名的起点习惯上被人奉承称为“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