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土楼

编辑时间:2010-06-13 18:41:37
历史上闽西经济较差,交通不甚便利,匪患械斗多发,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迁徙到这里后,为了便于群居以及抵御匪患,结合当时中原汉族建筑而创造出土楼这种奇特建筑,充分体现了经济性、坚固性、防御性、艺术性的思想。
闽南客家人的土楼文化
闽西南乡村的土楼主要是圆形与方形,主要分布在永定南靖一带。每一座土楼都有一个名字,大都取自族谱里的祖训。永定的土楼以高大、建造精致而闻名。湖坑镇的振成楼和承启楼都成为当下热门的旅游景点。这种圆楼都由两三圈组成,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嫁娶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土楼除具有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因而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土楼最早建于唐代,但现存最多的还是清康熙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所建。土楼的建筑过程中有一个很为外人津津乐道的地方,便是它的建筑材料红壤土中加入了红糖、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饭,据说这是客家人的独创方法———为的是进一步加强粘性。
关于土楼的来源,说法不一,但流传最多的就是早前迁到此处的客家人为了防止盗窃和自然灾害,把家族的人集聚群居。对客家人来说,土楼已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它更凝聚着他们的文化。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以及血缘性聚居的特征,正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个缩影。
珠链穿起的村庄
当汽车在闽西南崇山峻岭蜿蜒公里上奔驰,沿途中,山坳里、溪流边、竹林下,各式各样的客家土楼星罗棋布。
南靖与永定相邻,却以土楼多而集中出名。一个村庄里集聚着几座至几十座姿态各异的土楼群,有些集聚如花,有些如裙带,如珠链般散落在稻田间。
田螺坑土楼群由四座圆楼和一座方楼组成,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层层土墙又与层层梯田交错,美不胜收。五座土楼又紧紧相挨,从高处俯瞰,犹如一朵梅花盛开在山峦中。
从田螺坑往下4公里,就来到了下坂村,从高处望去,下坂村里十几座土楼,婉蜒如长蛇。这里有着闽西最古老而特殊的土楼———裕昌楼。裕昌楼建于元代,又被称为东倒西歪楼。顾名思义,它是歪斜的,尤其当你一脚踏进楼门时,猛然看到全楼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仿佛随时会轰隆一声倒下。传说是楼主少给了工匠人银两,匠人特意短了些柱梁,但即便是这样,六百多年来,裕昌楼始终有惊无险,风雨不动。
塔下——一座静美的“边城”
塔下位于书洋乡,“九曲十八溪”从山谷中倾泻出来,缓缓从村中穿过。生在这里的张姓族人,在山谷中修建了二十余座,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的,美丽独特的土楼,散布在村落里。沿着溪水两岸,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土木式的吊脚楼,与旁边的土楼大小相倚,错落有致地搭配着。微微细雨中,沿着圆润的鹅卵石慢慢走着,村里的老人们,有着善意的笑容,拿出红艳艳的柿子款待我们,并热情的邀我们至家中喝茶用饭。
山村东坡建着张氏家庙———德远堂,门前矗立的二十多根石龙烛台,是先人中举或做官的凭证,但更像是祖先的眼睛,静静地守护着脚下的后裔。
我爬上小村对面的山头,在高处静静地凝视着这个恬静而美丽的山村,溪水静静平缓地从村庄中间穿过。眼前的一切,美得让人怦然心动。挑担的汉子走出土楼大门,老太太在溪边慢悠悠洗着衣裳,远处的屋顶冒出了炊烟。一切都是如此详和和静美。如果说,世上仍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更相信它在这里,而不是凤凰。
我坐在草地上,静静地抽了根烟。拍了几张照片,始终是一个角度,因为没有办法别转头。这种恬美的境地是我一直向往和寻求的,只是,不经意地,就在这里,发现了它。这个山村,是这样的沉寂和静美。万水千山涉来,我知道,我人生所寻求的,就在这里,就只为了这一瞬间的永恒。
如果有一天,我爱上了一个人,我们彼此间,是那么真诚地相爱和理解,我想,我一定会带他来这里,站在我所站立过的地方,静静地抽一根烟。他必如我般深受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