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编辑时间:2010-03-03 19:06:59
简介历史文化学院前身历史学系,始建于1958年天津师范大学成立伊始。2001年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47人,专职教师34人,教师队伍整齐,专业覆盖齐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3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2名,占教师总数的65%。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约750人,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145人,成为天津师范大学和国内同类院校中颇具规模和影响的教学、科研单位。学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学院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点,专门史(经济—社会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5个硕士点,覆盖了历史学大部分二级学科,同时招收教育硕士。2005年,学院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历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申报、世界历史博士学位授予权申报均顺利通过通讯评议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评议,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学院设有“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和“现代社会历史理论与实际研究所”,其中“经济—社会史”侧重中西方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以其研究内容的前瞻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特色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是天津市重点建设学科,“十五”期间获得450万元的建设经费,办有国内第一个专门学术刊物《经济—社会史评论》,开设了“经济—社会史评论”网站。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以“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为特色和龙头的学科群,确立了学院今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此外,学院还是“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建有“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网站”。专业建设和教学获显著成绩。适应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需要,并与国际教育接轨,学院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目前设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旅游管理和博物馆学四个本科专业。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在体现课程设置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指导思想,注重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院的办学条件在近年来获得了根本性的改善。图书资料室藏书6.3万册,中外文专业期刊77种,其中古籍4600余册,外文专业图书1000余册;经济—社会史学科西文数据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收录900余种外文资料。学院文物室收藏有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字画等珍贵历史文物1800余件;建有模拟导游实验室、文物鉴定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等专业教学和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种类、功能齐全,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近年来,学院先后举办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经济—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及“世界历史博士生导师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史学名家讲学约40人次 。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准,学院每年派出一位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出国进修。至今已派出3名学者到英、美访学,并将依例逐年实行;学院与国外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了稳定的学术联系,如英国的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国内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都有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专业设置本科生教育:历史学专业 培养系统掌握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掌握一般教育及历史学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一定研究创造能力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西史学史、国学选读、西方文化史,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历代断代史、世界主要地区国别史、国际关系史、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门史及天津地方史等。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专业研究工作,以及中等学校历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也可在行政、经济、文化等部门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含国际导游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旅游管理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管理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世界文化概况、组织行为学、统计学原理、旅游地理、旅游行政管理、中国旅游文学、旅游法规、专业英语等。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从事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专业教学工作及导游工作,其中国际旅游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胜任组织、接待国际旅游团队的工作。 世界历史专业 培养具备世界历史专业知识、精通一、两门外语,能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多功能人才。为本校及各高校世界史专业输送优质研究生生源;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公安、法院、海关、商贸等涉外部门、行业培养精通外语、了解各国各地区历史文化与现状的科研、咨询、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世界通史、世界文明史、西方史学史、专业外语、文化人类学著作选读(双语)、西方史学原著选读(双语)、国别史、专题史(西欧经济-社会史、西方法律社会史、 中西社会转型比较、西方政治史、西方社会史、西方文化史、国际关系史......)等。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政府机关、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和新闻出版等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博物馆学专业 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文化遗产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及文化遗产评估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以及新闻出版、海关、商检、银行、保险、拍卖典当、公安司法、教育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具有较高的文物鉴赏、保护、管理与研究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中外通史、中国物质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文物学概论、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文物市场学、藏品管理与陈列设计、文物鉴定技术、文化遗产法规、宗教与民俗.中国古代建筑等。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文化遗产评估与鉴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管理以及文博、旅游、文物珠宝行、拍卖典当等部门经营与管理工作。研究生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点(附硕士点)介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点是在原同名硕士点的基础上,于1998年正式批准设立。该学科为我系传统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史学界有重要影响。设立至今,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1人,已有6人获博士学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是阐述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及历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领域。该博士点以培养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熟悉中外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具有创造性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学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以新方法、新理论促进跨学科史学的发展,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为:(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史学方法论;(二)唯物史观与现代化进程比较研究。(三)唯物史观与历史文化比较研究。 该学科学术队伍整齐,年龄结构合理,后备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曾多人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七五"、"八五"、"九五"项目,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等)30余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多项。李学智教授作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现代化问题以及历史文化问题的比较研究,承担各级多项重要研究课题。 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硕士学位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硕士点1982年批准设立,1983年正式招生。该专业以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宽广的中外史学理论知识、能从事独立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已招收硕士研究生48人,毕业41人。本硕士点研究方向、发展状况。学术队伍组成与同名称博士学位点一致。“世界史”博士点介绍(正在建设中)“世界史”硕士点介绍"世界史"博士点是在原同名硕士点的基础上,于2005年正式批准设立。该学科为我系传统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史学界有重要影响。该学科学术队伍整齐,年龄结构合理,后备力量雄厚。学科带头人为王亚平教授。本专业课程设置依据21世纪历史学发展趋势、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确定。课程设置强调理论化、数量化、系统化、经济化、生态化和社会化,体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并举的硕士学位点。主要学位课程有: 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西欧经济-社会史平;选修课程有:西欧法律制度史、宗教社会史、西欧教会史、转型时期中西经济-社会比较、西欧中世纪乡村生活研究、中西民众宗教信仰比较研究,等等。本学科点的指导教师都具有相当的坚实的学术基础,其中几位指导教师曾在德国、英国进修或者作为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过多项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出版了近10部专著,先后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60余篇论文;获得省市和学校科研成果奖4项。本学科的指导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经培养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在大学以及新闻机构工作。并有三人在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