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文学

编辑时间:2010-01-04 19:19:48
中国现代台湾文学以1945年8月为界,分日本占据和光复后两个时期。日本占据时期,台湾新文学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追风(原名谢春木、谢南光)的日文作品《她要往何处去一给苦恼的姊妹们》,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第一篇小说。此后,追风、施文杞、杨云萍、张我军相继发表一批白话诗。1925年,台湾新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张我军的《乱都之恋》出版。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的诗人、小说家赖和在新旧文学论战中,积极支持新文学运动,1926年起他先后发表了白话小说《斗闹热》《一杆“秤仔”》《惹事》《丰作》和新诗《流离曲》《南国哀歌》《低气压的山顶》、散文《忘不了的过年》《无聊的回忆》《前进》等。这时期为台湾新文学奠基的作家还有张我军、杨云萍。张我军创作有短篇小说《买彩票》《白太太的哀史》,杨云萍有短篇小说《光临》《兄弟》和《黄昏的蔗园》。20世纪30年代开始,台湾新文学进入繁荣发展时期。1931~1934年,各种文学团体出版的文学杂志有《台湾文学》《南音》半月刊、《福尔摩沙》杂志、《先发部队》(后改名《第一线》)。这期间重要文学团体有台湾文艺协会和台湾文艺联盟,联盟创办了《台湾文艺》杂志。1935年,杨逵又创办了《台湾新文学》杂志。这一时期重要作家和作品有:陈虚谷的诗《草山四首》《敌人》《流水和青山》,杨守愚的小说《一群失业的人》《决裂》《十字街头》《升租》《鸳鸯》《赤土与鲜血》及新诗《人力车夫的叫喊》《长工歌》《洗衣妇》《雨中田舍》《女性悲曲》等,杨华的小说《薄命》和短诗集《心弦集》《晨光集》。小说有蔡愁洞的《保正伯》《夺锦标》《新兴的悲哀》《理想乡》等,吴希圣的《豚》,毓文的《玉儿的悲剧》,巫永福的《山茶花》《欲》,朱点人的《无花果》《纪念树》《安息之日》《岛都》《秋信》《脱颖》,王锦江的《雨夜》《没落》《十字路》,张庆堂的《年关》《死亡》《生与死》《他是流泪了》,吕赫若的《牛车》等。这时期众多作家中,杨逵是杰出的代表。他的小说有《送报夫》《顽童伐鬼记》《横范村》《泥娃娃》《鹅妈妈出嫁》《种地瓜》《萌芽》《春光关不住》等。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台湾新文学进入沉寂时期。1940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被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和摧残,“皇民文学”、“决战文学”是一股逆流。这时期出现了重要代表作家吴浊流,他从1936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水月》《泥沼中的金鲤鱼》《功狗》,1943~1945年,秘密创作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和短篇小说《先生妈》《陈大人》。这些作品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才出版。1945年8月,台湾光复。现代台湾文学进入光复时期。吴浊流创作了中篇小说《波茨坦科长》,杨逵创办了《一阳周报》,他与从大陆到台湾的张禹合编《文学交流》,介绍祖国大陆文学。这期间,大陆文学家丁西林、钱歌川、许寿裳、台静农、黎烈文、李霁野、雷石榆等到台湾从事文学教学和介绍祖国新文学工作,对两岸文学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据台湾。50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学大体经历了反共八股泛滥和怀乡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盛行和乡土文学繁荣三个阶段:①国民党政府退据台湾初期,台湾文坛呈现混乱驳杂现象。一些反共反人民的小说如《荻村传》《旋风》《蓝与黑》相继出版。被称为“三剑客”的军队作家的一些反共小说,以及反共诗歌和戏剧作品等反共八股泛滥。同时,怀乡文学兴起,特别是一批女作家如谢冰滢、张秀亚、林海音、孟瑶、潘琦君、华严等,都编织过怀乡之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可为怀乡文学的代表作,她还有短篇小说集《婚姻的故事》《烛芯》,长篇小说《晓云》;又有孟瑶的长篇小说《心园》,军中作家司马中原的《红丝凤》《狂风沙》《路客与刀客》,朱西宁的《狼》《铁浆》《旱魃》,段彩华的《花雕宴》等。50年代中期,出现了要求文学说老实话的呼声,但作家们在实践中对于充满矛盾的台湾社会现实、社会最下层人民生活并无触及。这时期真正面对现实生活的作家是钟理和,他创作了《两》《贫贱夫妻》等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笠山农场》。《贫贱夫妻》是作者及其妻钟台妹生活的实录,《笠山农场》为其代表作。②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50年代初的现代诗创作。1953年,现代派诗人路易士(即纪弦)创办《现代诗》季刊,从事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1954年,钟鼎文、覃子豪、余光中等成立蓝星诗社,出版《蓝星周刊》(后改《蓝星月刊》);同年,张默、洛夫、痖弦成立创世纪诗社,出版《创世纪》诗刊,形成台湾早期现代诗创作的鼎足三立局面。1956年,以纪弦为盟首的现代派在台北形成,这一流派的作者有方思、郑愁予、蓉子、罗门、白萩、林享泰等83位诗人。现代派的形成,对台湾新诗现代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导致了台湾现代诗歌走上新形式主义、纵欲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歧途。夏济安创办《文学杂志》,支持现代诗运动,介绍欧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作品,发表台湾作家现代主义作品。1960年,台湾大学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刘绍铭、李欧梵、戴天等,成立现代文学社,出版《现代文学》杂志,他们同现代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相呼应,形成了现代文学派。现代主义文学主宰了60年代台湾文坛。从事现代诗创作的诗人有纪弦、余光中、痖弦、郑愁予等。现代派盟主纪弦的作品有《你的名字》《槟榔树:我的同类》;现代派代表诗人郑愁予有《小小的岛》《如雾起时》《水刀手》《错误》,余光中有诗集《舟子的悲歌》和《我之固体化》《我的年轮》《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白玉苦瓜》为其代表作。痖弦的诗作有《盐》《深渊》《上校》《如歌的行板》等。现代派诗人还有覃子豪、洛夫、罗门、蓉子、方思、张默、羊令野、商禽、周梦蝶、叶维廉、杨枚等。早期从事现代主义创作的作家尉天聪,后来成为台湾乡土文学的实践者和支持者。陈若曦早期作品也受欧美文学影响,后来力图挣脱现代主义羁绊。白先勇是《现代文学》主持者,所作《纽约客》和《台北人》中的一些作品,浸渍着现代主义意识。但他的创作从总体上考察,则具有中国文学风格。台湾文学界通常都把聂华苓归入现代主义文学派,她所追求的“把传统融于现代,将西洋融于中国”的作品,有196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70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是体现这种思想的代表作。於黎华创作思想也倾向于现代主义。他以去美国的留学生和旅居者为题材的小说,大都浸渍了现代主义意识。《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於黎华的代表作。欧阳子是心理写实小说家,她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欧美文化影响下伦理观念的混乱、精神空虚和寻找刺激的心态。③ 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繁荣。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钟理和、钟肇政、吴浊流和叶石涛等尚处于默默耕耘阶段。1964年,吴浊流创办《台湾文艺》杂志,1966年,尉天聪、姚一苇、陈映真创办《文学季刊》,为台湾乡土文学提供了阵地。新一代的乡土文学作家陈映真、黄明春、王祯和登上文坛。陈映真作品有《我的弟弟康雄》《乡村的教师》《那么衰老的眼泪》及成名作《将军族》。黄春明有《看海的日子》《儿子的大玩偶》《锣》等。王祯和有《来春姨悲秋》《嫁妆一牛车》《五月十三节》《三春记》等。当代台湾第一代乡土作家,文心有短篇小说集《生死恋》《千岁桧》《泥路》,张彦勋有短篇小说集《芒果树下》《川流》《骄姿的孔雀》;钟肇政有短篇小说集《轮回》《大肚山风云》《中元的构图》和长篇小说《八角塔下》《台湾人三部曲》的第一部《沉沦》。进入70年代,陈映真系列小说《华盛顿大楼》(包括《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和《万商帝君》),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理想。王祯和有《小林来台北》《伊会念咒》。黄春明有《我爱玛莉》《莎哟那啦,再见!》《苹果的滋味》等。原来在乡土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摇摆不定的李乔、季季、施叔青、李昂等,都走上乡土文学的道路。李乔后来写成反映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农民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寒夜三部曲》(包括《寒夜》《荒村》《孤灯》)。新一代台湾乡土作家还有杨青矗、王拓、宋泽莱、曾心仪、洪醒夫及诗人吴晟等。钟肇政完成了《台湾人三部曲》。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民族的现代的台湾文学进一步发展。一批新的作家如吴晟、洪醒夫、李昂、吴念真、蒋晓云、袁琼琼、三毛、马森等,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